首页 > 专题 > 礼赞75周年 正文

礼赞75周年

戈壁滩变米粮川,农垦精神永流传

——灵武农场发展纪事
稿件来源:中共宁夏区委社会工作部 发布时间: 2025-09-30 08:51:20

  2025年是宁夏农垦创建75周年。这75载春秋,不是简单的时间刻度,而是一部镌刻着党恩、凝聚着众力、饱含着奋斗的厚重篇章,宁夏农垦的每一步发展都饱含着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,每一次变革都浸润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,每一份成绩都凝结着“农垦人”的奋斗汗水。“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”熠熠生辉、闪闪发光,既铭刻着农垦筚路蓝缕的创业史,又接力着农垦日新月异的发展史;既赓续着奋斗奉献的红色血脉,又激荡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。几代农垦人风餐露宿、披星戴月,将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今日的米粮川,绘织了一幅产业高质高效,场镇宜居宜业,职工生活幸福的壮美画卷。

  红色记忆——农垦精神的形成与内涵

  (一)创业奠基,拓荒开局

  这里曾是黄河古道,洪水退去后,渐渐变成了一片沼泽连绵、沙丘起伏的盐碱荒滩。没有甘甜的饮用水,没有成荫的树木,更没有炊烟人家。风一吹,盐碱飞扬,天地间白茫茫一片。沼泽里芦苇丛生,碱滩上零星长着耐盐的盐蒿。老百姓口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“春天白茫茫,夏天水汪汪,秋天蛤蟆叫,冬天北风号”,正是这样一片“穷地皮”,却因靠近黄河,得灌溉之便,又拥有充足的日照,蕴藏着发展农业的独特潜力。

  1950年12月,高宜之同志带领25名开拓者,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“军队要成为战斗队、宣传队、生产队”号召,点燃宁夏农垦事业第一把火,拉开塞北荒原开发建设第一犁,建立西北地区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——灵武农场。对于世代沿袭耕作的当地农民来说,农场就像一扇看得见未来的“窗口”。“铁牛”耕地、机械播种的高效场景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地冲击着传统观念,悄然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。从使用维护大型农机,到探索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种植,灵武农场通过大胆实践,积累了在西北地区进行机械化大生产的宝贵经验。这些成败得失,都为后来的农业政策和技术路线提供了重要参考。通过整合土地、兴修水利、推广良种和机械作业,粮食产量显著提高,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为区域粮食安全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,也让人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希望。

  灵武农场像一所没有围墙的“农业大学”,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为陕、甘、宁、青输送了大量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,成为推广农机、兴修水利、建设新农场的“火种”,不仅开启了宁夏的农业机械化之路,更以“培养干部、积累经验、多打粮食、示范农民”这十六字,为后来宁夏平原成为“塞上江南”奠定了重要的思想、物质和人才基础。

  (二)艰苦奋斗,勇于开拓

  “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”——这八个字,是灵武农场创业史最真实的写照。建设西北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,靠的是“愚公移山”的劲头,是“艰苦创业,勤俭办场”的方针。垦荒者们风餐露宿,披荆斩棘,凿渠引水,开荒造田。一锹一锹地挖,一篓一篓地背,双脚在泥水中泡肿,脊背被烈日晒脱皮,双手裂开血口子……他们年复一年地开荒、种植、总结,遵循着“实践—认识—再实践”的规律,推行“试验—示范—推广”的模式,硬是让盐碱荒滩一点点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  薪火相传——农垦精神的接力与前行

  (一)三代人的接力故事

  老一代垦荒者:农场建设之初,缺乏详细的测量和科学规划,设备、劳力不足,经验更是匮乏。建设者们只能边测量、边规划、边开荒、边生产,一切从零学起。茫茫荒滩无处落脚,场部机关曾暂借灵武城内一座有28孔土窑的旧军营,办公、住宿、仓储都在其中。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第一代农垦人凭着顽强的毅力,到1954年,开荒造田4.09万亩,建房1.12万平方米,建立了四个作业站,让灵武农场初具雏形。他们为农场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。

  中生代接班人: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灵武农场也迎来了转型。农场开始走向市场,自主经营,承包责任制细化到家庭和个人。变化是实实在在的:田边地角被充分利用,沟渠堤坝得到修缮,种植面积扩大,产量提高。畜牧业和场办工业也呈现出国有、私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。体制创新激发了活力,到1995年,农业收入比1980年增长了约六倍,农场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
  新一代青年:在物质条件优渥的今天,年轻一代并未忘记老一辈的垦荒精神。在青贮玉米收储的作业现场,青年党员们亮身份、作表率,活跃在一线,协调机械、登记数据、巡逻安全,确保12万吨青贮玉米任务顺利完成,用责任和专业诠释着新时代的担当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继续书写着农垦精神的新篇章。

  (二)场史馆里的时光印记

  走进灵武农场场史馆,“艰苦创业”展区的黑白照片静静诉说着当年:垦荒者们顶风冒雪,用简单的工具开荒建屋,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第一粒种子。照片里,他们黝黑的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,身后是刚刚搭起的简易帐篷——那就是农场最初的模样。

  “全面发展”展区则生动记录着农场的蜕变:从单一粮食种植到合理轮作,从传统畜牧到奶牛、养猪齐头并进,良种不断更新,果园、枸杞园日益扩大,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……一张张老照片,是农场走向现代化的见证。

  “荣耀灵农”展区内,“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”、“全国农业先进集体”等沉甸甸的奖牌,无声地彰显着灵武农场在新时期的创新与成就。

  与时俱进——农垦精神的新时代回响

  (一)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

 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,灵武农场积极探索综合发展之路。曾建成万吨啤酒厂、机械化奶牛场、饲料加工厂等,形成了农、工、商多元发展的格局。尤其是凭借“灵农猪肉”的品牌优势,建设种猪场、屠宰场,在银川设立销售网点,让产品直接对接市场。

  农业科技更是结出硕果。从早年的水稻保苗、盐碱地改良等试验,到如今的玉米数字化种植高产示范项目,灵武农场始终走在创新前沿。近三年推广至2.4万亩的数字化项目,配套北斗智导精量播种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等技术,通过“科学划分轮灌组、不同物候期和关键节点墒情上下限的设定”等多项措施的结合,将灌溉和施肥方案输入“数字化种植系统”中,根据流程进行精准灌溉、精准施肥,实现无人化操作。最终实现“三省三增”:亩均省水42.1%、省人工70%、减少面源污染20%以上;亩均单产较大水漫灌增长500公斤、新增有效播种面积8%以上、亩均增收500元以上。

  (二)从温饱到美好生活

  农场的发展最终要惠及职工。近年来,农场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,紧紧抓住增加职工收入、改善民生的“牛鼻子”。职工住房从过去的简易供给,发展到公助私建、砖瓦房、小院楼舍;年均收入快速增长;养老、医疗保险覆盖全体职工。农场还积极争取政策资金,改善环境,建设职工文化广场,让大家的生活品质实实在在得到提升。

  展望未来——迈向现代化新农垦

  当劳动的号子唤醒沉睡的荒滩,当拓荒的犁铧划开板结的土地,理想与汗水浇灌的种子,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75载风雨兼程,75载春华秋实,有艰难困苦,有成就丰收,“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”的农垦精神,始终在这里薪火相传。灵武农场将围绕自治区“六特”产业发展决策部署,深入贯彻落实集团“1484”高质量发展战略,铆足干劲大抓发展、抓大发展、抓高质量发展,敢于胜利、争先进位,勇当宁夏农垦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,为倾力打造“宁垦号”现代农业航母主力战舰贡献“灵农”力量。

>>><<<

友情链接